嘔吐毒素對人和動物均有很強的毒性,能引起人和動物嘔吐、腹瀉、皮膚刺激、拒食、神經紊亂、流產、死胎等,豬是對嘔吐毒素最敏感的動物,家禽次之,反芻動物由于瘤胃微生物的作用,耐受力*。對生長肥育豬而言,含有12~14g/t嘔吐毒素的飼料飼喂后10~20min即會出現嘔吐、不正常的焦慮和磨牙現象,含毒量19g/t以上即*拒食。研究表明,不同種類動物的LD50(mg/kg)為:小鼠經口46.8腹腔注射70.0;新生大鼠經口7.3;大鼠徑口7.3;北京雛鴨皮下注射27.0;而致吐劑量為:北京雛鴨皮下注射10.0;狗皮下注射0.1經口0.1;豬腹腔注射0.05;鴿子經口10.0。
幾乎所有的單端孢霉烯族毒素都有可引起鴨雛、貓、狗、豬、鴿子等動物的嘔吐。豬對DON的致吐作用最敏感,約為其他動物的100-200倍。DON還可引起拒食反應。致嘔吐作用的機理除了DON對粘膜的刺激作用外,同時也有對中樞神經的作用。曾有人以含DON毒素18-20mg/kg的赤霉病小麥,按0.5-50﹪的不同比例混入飼料中,喂養大鼠18個月,發現高比例組動物睪丸、子宮、肝、腎臟受到一定的損害。
DON化學性能非常穩定,一般不會在加工、儲存以及烹調過程中破壞,在實驗室條件下可長期貯存保持毒力不變,有較強的熱抵抗力,121℃高壓加熱25min僅有少量破壞。酸性環境不影響其毒力,但是加堿或高壓處理可破壞部分毒素含有嘔吐毒素谷物類加工產品,在加工過程中,由于技術限制不可能*去除,人類食用含有一定量嘔吐毒素糧油食品后,會出現胃部不適、眩暈、腹脹、頭痛、嘔吐,手足發麻、全身乏力、顏面潮紅、以及食物中毒性白細胞缺乏癥。癥狀嚴重者可見呼吸、脈搏、體溫及血壓的波動,四肢發軟、步態不穩、形似醉酒,故有的地方稱其為“醉谷病”。
嘔吐毒素的產毒菌株適宜在陰涼、潮濕的條件下生長。廣泛存在于大麥、小麥、玉米和燕麥中。不同動物對嘔吐毒素的敏感程度不同,豬是對嘔吐毒素最敏感的動物,斷奶仔豬尤其敏感。飼料中0.3~0.5mg/kg的微量毒素就會引起豬拒食、生長下降以及對傳染病的抵抗力下降,飼料中含1mg/kg以上的嘔吐毒素時可引起豬拒食、嗜睡、生長嚴重受阻、體增重減慢、免疫機能減退、肌肉協調性喪失以及嘔吐等癥狀。此外,嘔吐毒素可在人和動物體內蓄積,具有致畸性、神經毒性、胚胎毒性和免疫抑制作用。
嘔吐毒素主要在胃腸道吸收,經血液循環進入肝臟代謝后經腎臟隨尿液排出,造成各器官的廣泛損傷。嘔吐毒素在人體中的半衰期為2~4h,代謝迅速,8h后就檢測不到嘔吐毒素和它的代謝物。